杨回村:“穷旮旯”的华丽变身
中共响水县委组织部王家成
杨回村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张集中心社区东部,是盐城市回族居民集中居住最多、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全村人口人,其中户籍在村的回族人口人。以前杨回村是当地有名的“穷旮旯”,群众收入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年还被列为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
杨回村新型社区
支部念上“致富经”
“村党总支的堡垒作用发挥好不好,党员干部带富能力强不强,直接决定了杨回村能否摘掉穷帽,奔向小康。在村委会上,我们村党总支明确了创建‘四优支部’(经济发展优、群众收入优、生态环境优、乡风文明优)的目标,助推各项工作向前迈进。”杨回村党总支书记张树亮说。
近年来,杨回村党总支以响水县委组织部“四优支部”创建为载体,明确“户均一头牛、人均一只羊、田有一份园、厂有一份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牛羊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从此杨回村开始了华丽转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张树亮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将村两委班子成员拧成一股绳,聚力谋发展、抱团跑项目,先后争取到省扶贫资金余万元,在张集中心社区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平方米。通过厂房、土地、农机等出租,杨回村实现集体积累近50万元,全村户低收入家庭全部实现脱贫。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曾经的“穷旮旯”如今已成为响水县“小康建设示范村”“文明村”,盐城市“民族经济特色村”“民族工作特色村”,年还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
产业树上“结硕果”
张树亮心里清楚,只有产业发展,才能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牛羊养殖是杨回村的传统产业。杨回村实行养殖大户带动小户的模式,扶持特色养殖项目6个,培育养殖经营户36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在拉长做粗牛羊养殖产业链的基础上,他们还引进江苏同新食品有限公司万元的投资,建设牛羊肉加工厂,直接带动多人就业。
从十八九岁就开始养牛的杨守成,是远近闻名的菜牛养殖大户,养殖场年均出栏菜牛多头,还开了多家牛肉专营店。
“下一步我们要做大做强养牛产业,实现‘育养销’一条龙,打响杨回村牛肉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杨守成满怀憧憬。
菜牛养殖
为做大做强蔬菜种植产业,张树亮多次组织群众代表赴苏南、山东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后流转0多亩土地发展浅水藕、大棚蔬菜等现代农业,并经常性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为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同时,依托张集中心社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杨回村推行“合作社+基地+少数民族户”的运作模式,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8个,先后吸纳少数民族劳动力多人,年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直接带动46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增收致富。
杨回村回乡风情生态园
杨回村还引进万元建设“回乡风情生态园”,计划打造回民风俗馆、回民一条街、回民商品汇、回民文化园等特色景点,以此包装推介,形成具有回族风情特色的乡村旅游。目前初具规模的回乡风情生态园已小有名气,节假日经常有人去休闲游玩,还承接企业单位拓展训练和团建等活动。特别是到八月份,来采摘葡萄的游人络绎不绝,生态旅游品牌效应日益扩大。
“我们回乡风情园依托杨回村而发展,流转了多亩土地,招收当地村民务工,忙时每天用工60多人,每人每天元左右,有效地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实现了双赢。”回乡风情生态园经理说。
小康路上“乐悠悠”
在村民族文化广场上,苏洪中正在和大伙聊着天,时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人逢喜事精神爽,苏大爷最近刚搬了新家,是一栋两层小楼,宽敞明亮。闲时他常和老伴坐在二楼阳台晒太阳,憧憬着他们一家未来的幸福生活。
“过去住的是漏风漏雨的茅草房,没的吃没的穿也没的地方挣钱。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搬了新家,离家不远的食品厂、风情园都可以打零工赚钱,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现在的生活,苏大爷满眼都是幸福。
像苏大爷这样搬进新家的已有多户。年杨回村实施幸福安居工程,按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要求,先后投入1多万元建设新型社区,可安置少数民族户户,周边配套有幼儿园、文化广场、超市、卫生院等。
年,响水县委组织部在杨回村新型社区前援建了1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配有便民中心、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十多个功能室。村干部正常坐班,实行“一站式服务”,村民只要找一人,就可以办理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民政服务等有关事项。
除办理业务外,党群服务中心还是村民情感交流中心、矛盾调处中心。大家一有空就聚在这里聊天、下棋、做针线活等;如果遇到矛盾纠纷,双方就到协商调解室,有专人帮忙调解。
杨回村党群服务中心
“我们紧扣‘服务’这两个字,将集成更多的功能,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群众们想来爱来的地方。”杨回村党总支书记张树亮表态道。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刘朱婴
编辑: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