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在阜宁的光辉史篇大力发展农村剧团

北京著名手足癣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210410/8833710.html

在阜宁的光辉史篇

58

大力发展农村剧团

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与新安旅行团的教育影响下,群众性的戏剧运动在阜宁迅速发展起来。年初冬,苏北区党委决定成立苏北文工团,提出了戏剧面向农村的口号,并着手对盐阜淮地区的地方剧种——淮剧进行研究和改造,利用淮剧的旧形式来反映火热的抗日斗争。不久由于日伪对盐阜区第二次“扫荡”,苏北文工团宣布解散。年5月,阜宁县文工团在盐阜区率先成立,隶属于县政府文教科。文工团最初只有十几个人,后来很快发展到40多人。陈亚夫任团长,主要演员有雪飞、王东凡等。文工团遵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引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沿着苏北文工团提出的面向农村和改造利用旧淮戏的设想探索前进。阜宁县文教科长黄其明为剧团编写了大量优秀剧目,其中反映减租减息中贫雇农与地主之间阶级斗争的新淮戏《照减不误》尤为突出。这个戏无情地揭露了地主在减租减息运动中施展的各种阴谋诡计,号召农民起来坚持与地主明减暗不减的行为进行斗争,真正代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照减不误》的演出到处受到农民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减租减息运动。

▲雪飞

▲淮剧

在演出《照减不误》之后,县文工团又创作和演出了反特剧《绝头路》,反映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懒龙伸腰》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欺压人民的《渔滨河边》,团结地主士绅参加抗日的《生死同心》,反映拥军参军的《参军去》《过关》,反封建、学文化的《王大进冬学》《刘桂英是朵大红花》等剧目,在一年多时间内演出50多场,观众约达12万人次。

▲《照减不误》剧照

年9月,盐阜地委宣传部在阜宁三马庄对各县文工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训,端正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提高了剧团的业务水平。集训期间还总结交流了组织辅导农村剧团的经验,并明确了各县文工团都属党委领导。集训结束后,成立了盐阜区戏剧工作者联合会,以加强对戏剧工作方向和业务的指导。年4月各县文工团又在阜宁杨集进行了第二次集训,进行思想整顿和业务学习。

随着县文工团的发展壮大,各乡村群众自办的农村剧团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年底到年春日伪大“扫荡”之前,农村戏剧活动处于萌芽状态,农村剧团为数甚少。年,在粉碎日军对盐阜区第二次大“扫荡”以后,根据地形势逐渐稳定,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各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发展,文化建设也相应开展起来。年9月县文教会议上,印发了《怎样组织农村剧团》《秧歌舞的运用和改造》等文章,让与会同志学习讨论,号召大家回去组织农村剧团。10月,县委决定开展以戏剧形式为主的群众教育突击月,县文工团到一、四、五、六、七区的各乡村巡回演出,造成声势浩大的戏剧热潮。到10月底,全县陆续成立了16个农村剧团,还有17个儿童剧团。秧歌舞也在部分学校师生中跳起来了。11月,县里再次组织农村剧团业务骨干培训班。经过这样的反复宣传组织发动,农村剧团就在阜宁全县普遍开花了。到年上半年,全县已发展个农村剧团,其中还有3个妇女剧团,团员人数达到人,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伍。这些剧团用的剧本绝大部分都是由教师、知识青年和干部自己动手编写的,其中包括《十里不同天》《一颗丹心》等个剧本。盐阜区行政公署也印发了一些剧本,如《照减不误》《生死同心》等。县文工团和县文教科也提供了一些剧本。年8月,《盐阜大众报》社专门出版了《文化娱乐》杂志,也提供了部分剧本。

年9月,阜宁县文工团召开了约人的文娱活动分子大会,农村剧团团长、导演和部分小学教师、知识分子、民间艺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再次布置了组织发展农村剧团的任务,讨论了剧团的组织工作与业务问题。这次会议把整个盐阜区的戏剧活动推向高潮。会议之后,阜宁农村剧团通过整顿,领导机构逐步健全,剧团成员人数进一步扩大;贫雇农子女大量加入剧团,增强了农村剧团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到年5月,全县共建立个农村剧团,团员达人,先后计演出场次,观众达人次。

蓬勃发展的农村剧团给解放区的农村工作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大量的文艺人才涌现,其中以汪朱区停翅港农村剧团和马集妇女剧团最为突出。停翅港农村剧团于年就成立了,开始只有4个演员,后来逐步发展到32个团员,先后演出了多场,培养了不少优秀演员。马集妇女剧团是年春天成立的。她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扬眉吐气地在大庭广众下演出,开创了苏北地区妇女解放的先声,剧团团员发展到20人。年3月华中宣教大会在清江召开,阜宁县选派马集妇女剧团与停翅港农村剧团到会演出。3月15日,这两个农村剧团的团员徒步赶往清江。马集妇女剧团演员李秀贞,抱着吃奶的孩子跑了多公里路赶到大会参加演出。停翅港农村剧团演了《照减不误》;马集妇女剧团演出了《刘桂英是朵大红花》。这两场演出受到两千多名大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抗日战争时期,阜宁农村戏剧运动蓬勃发展,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迅速改变着解放区人民的精神面貌,也推动了解放区的生产建设与各项工作。

作者/来源:水绿阜宁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