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已很灼人。在响水县双港镇洪南村的千亩西兰花基地,种植大户姚正华正带着工人耙田、整地、施肥,为秋季西兰花移栽做准备,滴滴汗珠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
响水县是中国西兰花之乡,西兰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西兰花营养丰富,被誉为“蔬菜皇冠”。在实施“村会合作”,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中,响水县科协精心构思,精准服务,以西兰花产业等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突破口,为西兰花种植户提供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引领西兰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响水县双港镇洪南村现有土地余亩。年,在响水县科协、响水县老科协等指导下,种植大户嵇学成、姚正华等流转土地余亩,尝试种植西兰花。采访中,洪南村党总支书记王洪其告诉记者,开始那几年,村民由于缺少种植技术,水肥灌溉不合理,不但西兰花花型不好,采收的时间也把握不准,不是过早就是过迟,因此经济效益并不高。“如果过迟采收,花梗就会伸长,造成花球解体,影响品质。但在高温环境下,不及时采收,花蕾还会变黄,失去商品价值。”
如何发挥科协人才技术优势,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助力村民致富?在实施“村会合作”,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中,响水县科协、老科协向洪南村抛出“橄榄枝”,在调研走访基础上,因势而定、因地制宜,通过加强以西兰花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为主的科普教育培训等措施,全力助力产业振兴。送技到村,进村入户。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和响水县蔬菜站、农业农村局专家,举办了三期农村科技富民知识培训班(讲座),重点讲授西兰花高质高效栽培生产技术及温室大棚蔬菜的科学种植以及毛豆、干鲜水果的修剪、育苗定植、管护等先进实用技术,全村约有余人次参加了培训;解决种子这个“卡脖子”难题,利用科协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青城、浙青、台绿6号等国内新品种,建立试验田,组织专家进行试种,选优推广。
以前洪南村的西兰花分两季种植,为提升种植效益,县科协组织农业专家,通过广泛调研,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因素,积极推广“两花一豆”种植模式,即在春西兰花采收结束(4月中下旬)立刻播种鲜食毛豆,7月中旬开始陆续分批采收鲜食毛豆,8月中下旬开始移栽秋西兰花。“新模式的推广,不仅改变了以前的种植模式,增加了收入,而且通过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西兰花的抗病能力。”农业专家张红叶说。
小小西兰花,开出“致富花”。今年57岁的残疾人王洪山是洪南村四组村民。他通过在基地打杂工,年收入四五万元。走上致富路后,去年,他还考了驾照,买了称心如意的轿车。除了参与种植的农户外,西兰花产业还带动了村里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西兰花的广泛种植,也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60万元,人均增加收入多元。
响水县七套中心社区产旺村是个传统的杂粮种植村,太平河、陈坎河穿村而过,使全村拥有适合杂粮种植的高亢地近亩。在实施“村会合作”行动中,响水县科协结合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以县协会下属的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协会为依托,在产旺村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套种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盛夏的太平河两侧高地,满目苍翠,绿油油的豆叶葳蕤繁茂。协会的理事长刘进波告诉记者,在村会合作中,协会以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兴旺小杂粮为依托,先后为产旺村引进黑大麦、黑豆等5个新品种,推广玉米杂粮杂豆套种技术,并在播期安排、种植模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销售等环节提供指导,推广面积亩以上,亩收益余元,惠及农户百余户。
“竞逐新赛道,勇当排头兵。我们将围绕‘以县级学会之长,补结对村之短’,培育主导产业、打造科普基地、推广科技项目,通过实施村会合作,赋能乡村振兴,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响水贡献科协力量。”响水县科协主要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