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地壳板块运动产生黄海岸及黄海岸线的滨海滩涂湿地。黄河与淮河洪流,含带着不同粗细粒径泥沙,沉淀出不同的土质、土层结构、地面真高和多型地貌,塑造出黄海岸边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温、光、雨等自然禀赋,孕育着生物繁殖生息;灌河水涨落漂动的咸淡水质带区域,适生着多样的植被群落。
黄海岸线长久退让的变迁留情!黄淮洪流制造无数次的灾情,自然禀赋中的温光雨从容的沐育生情!灌河淡水漂洒的千古风情!各情愫互作!给生物群落传送幽情!构建成多样性生物繁育的温床!为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环境和资源。一.黄河故道黄河流域历史上水患频发,多公里长的黄河,曲曲弯弯向着黄海的海岸线涌来,流淌着前人的血泪乡愁,留下了前人追梦踏浪的脚步!全长多公里的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响水县云梯关入黄海。在不到一千年的近代,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达上百次,那奔涌荡起的每一次逐浪,奔腾流淌着泣血的怒吼!也哺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黄淮两河有单流或交相侵犯合流,黄淮合流澎湃的洪水,吼叫着寻找去路,不断发起奔涌泄力,洪水浸渍、急流险滩、波澜浩荡地奔泄黄海,并传带着大量不同粗细粒径的泥沙沉积,侵袭着原有的湿地水系,淀沉出规模不同的地面真高,构建出不同的成土母质,造化出多型的地势地貌,演化着滨海沼泽滩涂湿地生态。承担起蕴育广袤的沿海滩涂湿地的职责,为成陆造田做出了辉煌功绩,也交织着对农耕先人酿成了无数次的深重灾难,留下无数次历史悲情!清咸丰五年(年)六月,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西北部铜瓦厢决口,河水由响水县七套公社以下流入黄海改经山东北部流入渤海,留下一条废旧河,简称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从杨庄到套子口的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杨庄活动坝原为黄河夺淮前的下游河段。民国24年(年),因河槽基本淤平,另辟开挖新河、水流径套子口入海,即现在的废黄河,也称中山河。1、黄海岸线的自然地貌潮带。在黄海的海岸线上,原始的海岸线从海向岸依次分为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三种生态带。潮下带:有鱼虾类生物,没有稳定的自然生态植被。潮下带内分布泥沙,土表以淤泥为主。潮间带:海水落潮后的地貌依次为板沙滩→浮泥沙滩→光滩,以底栖生物为主。光坂滩没有植物,以蛏蟹类为主的动物群落,只有极少数的浮生植物。年代前本地区域潮间带有底栖生物37种。灌河入海口有座小山,叫小开山,形成区域内海岸线一道特有的海岸风貌。
潮上带:灌河出海口向东的海岸线的潮上带,地表平坦,微有起伏,且向海略呈倾斜;是光坂滩向陆区域带,有多种植物,在大潮汛期有时海水涨到潮上带,为沼泽草滩和盐碱滩,随着土壤含盐量由重到轻分布着耐盐性不同的植物,形成盐蒿→茅草、小芦青→黄蒿、兰花草、獐毛草→抽筋菜→芦苇等植物群落;沟、河、港入海口的植物群落,与一般的潮上带植物群落不一致。
自然港湾沼泽地貌。
灌河口与海洲圩沿线地貌:灌河堤南与海洲圩里一带,历史上有较多的港湾,以港、湾、河命名的地名就达20多处,最典型以地貌命名叫“草港”和“磨盘港”(王商村一组建国前的老名称叫磨盘港)。滩涂地貌。滩涂内有各种无规则的港、湾、圩、荡地貌及海边潮上带形成的沼泽草滩地等地貌,沿海滩由于自然的纳潮排水作用形成8条天然港汊、元宝港、蒲港、三圩港、新中港、八圩港等,这些自然的港湾由于海水纳潮动力及海水上涨距离的差异,产生各自的地貌特征。
中山河入海口滩涂地貌:中山河入海口一带,受不同年度间的排泄水量及流速的影响,留下了滩涂地貌特征。不同地貌对海潮纳入和排泄暴雨能力的差异形成各自生态体系,产生不同植被群落及群落的生长密度。贝壳沙堆:年代以前,海边的潮间带上沿,潮上带下沿有以贝壳为主、沙为次的贝壳沙堤;三圩港至蒲港一带分布较多。在自然状态下,潮间带生活着的大量海洋生物遗体残骸和海滩上的砂粒,在海水波浪季节性运动作用下,逐渐将生物遗体残骸和砂粒冲击到一起,逐渐形成堆状,贝壳沙堆遗迹向海面是光板滩,向陆面有稀少植物。年代后,贝壳堤被大量利用而急剧下降,到年贝壳堤形消失,仍存在贝壳沙遗迹(区域内其它地方,在开挖河道中部分河床发现有流沙层,没有埋藏在地下的贝壳砂堆的记载)。2、内陆扇形地貌大通口决口形成的扇形冲积地:有史料描述该扇形冲积地的产生是年决口,形成张集乡的东西大冲,至月港汇合下灌河,形成的扇形地规模最大。五套多次决口形成的扇形冲积地:该扇形冲积地是年后,多次决口激流和漫溢形成的扇形地,决口主要经五套河,向北下灌河,扇形地的规模次于前者。五套与六套之间漫溢形成的扇形地:该冲积泛水经凤尾河,时间与前相似。七套漫溢形成的冲积地:该冲积地规模最小。扇形地貌产生,改变了原来滨海沼泽湿地生态,起到促进成陆。荡滩地貌。在扇形地貌之间,有的区域近代黄淮洪流的冲积影响小,形成低洼的荡滩地貌。有些地方地名仍以荡为名,历史上旱季常是白茫茫的盐碱滩,雨季则成为水汪汪的湖式荡地。3、黄河故道入海口原始自然水系水系体系是区域生态演变之要,水和土壤是农耕的基础,水系体系是区域农耕产生之基。海口湿地生态演化、地貌成因、土壤种类结构和植被群落形成,水系是主导因子之一。黄河故道入海口区域属于黄淮海平原,远古属于黄淮流域、古为淮、沂、沭、泗河的下段走廊。远古流域水系为淮河水系中的分支水系,受自然演化及人类干预影响,支流水系结构体系不断演变,促进了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转化。淮河干流源于河南桐柏山主峰胎簪山、“经河南、安徽、山东于二坝入江苏,东南流过今徐州、宿迁、泗阳至淮阴折向东北,经涟水、阜宁、滨海、响水、于响水县的套子口入海,全长公里,江苏境内公里”。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一条自然分界线。废黄河成为淮河水系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历史上淮河水系和黄河水系的互作与演变,加快海岸线陆地生态的变迁。黄淮河水流的急、慢性不同,漫流水面的宽、窄度不同,产生的能量也不同,使传带不同粗细粒径的泥沙沉淀的时速出现差异,培育出不同的土质和土层结构,沉淀出规模不同的地面真高,造就出差异性的地势地貌。河、沟、港、汊原生态环境,为鱼、虾、蛏、蟹类的生长提供了生存条件,也为人类初期进入提供了生存必须的一些食物资源。
①灌河水系以灌河为主干的原始流域水系统,属于淮河水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水系,学术界称“沂南水系”,是新沂河以南、废黄河以北、中运河以东平方公里内的径流体系,水流主要是汇集灌河入海。该区域在江苏省的水系体系中属于沂南水系。在江苏省水系体系层级中,将区域归类于,属于“沂沐泗河流”系统中的灌河水系。黄河故道入海口区域内海州圩里及里滩地区,位于灌河以南、废黄河北堤以北,集水面积平方公里,属于灌河水系的一部分。近代黄河泛滥缺口形成的扇形冲积沉淀坡地边缘,主要分布在老堆以北,海州圩以南以西的大片区域,后人称为“里滩”,里滩近代水系依灌河入海或直接入海。
灌河水质带:灌河水位受黄海潮波控制每日都有涨潮和退潮。上游排水和海水涨潮顶托作用,形成动态的淡水带、咸淡混合带、咸水带三个水质带。淡水带:响水口向上游一般年份都是淡水区域,淡水带土壤脱盐年代早,农耕起源早于咸淡混合带和咸水带,淡水带纳潮补充港沟淡水,为人类迁入提供了生存环境。淡水带受上游区域降水量的影响,年度间产生差异,但主体是响水口为分割线,向下游为咸淡带,向上游是淡水带。咸淡混合带:响水口至陈港,水质的咸淡变化较明显,历史上形成越向海岸线农耕越晚的趋势。水质的淡咸变化及混合程度,受季节性上游降水排放量影响,形成动态的咸淡交替、咸淡混合带。海安集向东北,涨潮时出现咸水的频率高于双港一带,年之前,双港镇向上游区域,利用潮水的淡水纳潮抗旱的机率较海安集要高的多,到陈家港的刘庄,旱季利用潮河淡水抗旱的则很少见。年代后,一年两熟制形成、复种指数提高,对抗旱水源供给的需求上升,供水河道下游地区时常出现供水不足,灌河淡水区域纳潮解决抗旱水源不足是常态。年后,灌河水可供纳潮的区域波动受上游旱情、排水量、沂河排水期及排水量、化工企业排污时间和排污量的影响,水质不稳定性增加。②废黄河水系黄河是农耕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曲曲弯弯向着响水县的云梯关涌来,水患频发、涌淌着曾经的血泪乡愁,留下了前人追梦踏浪的脚步。全长多公里的淮河,至响水县入海,那洪水奔涌荡起的每一次逐浪,奔腾流淌着泣血的怒吼,造化出多姿的自然生态。黄河夺淮后,淮河洪水经黄河排入黄海。清咸丰五年(年)黄河北徙,留下故道现代人称废黄河;废黄河从杨庄到套子口的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下段,杨庄活动坝原为最后一次黄河夺淮前的淮河下游河段,响水县七套乡以下原是废黄河入海口;因河槽基本淤平,民国24年()年,另辟新河流径套子口入海。
江苏省内的淮河水系分为5个支系,其中废黄河水系是支系之一。在大洪大涝之年,黄河故道入海口不同地貌条件下,常发生三面高水压镜,一面海潮上涨沿港汊向陆地顶托,形成四面皆水,部分洼滩地产生外水不能抗御、内涝不能快速排除的湿地生态,从而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或湿地原生态系统。有的表土中的盐份无法排降,形成含盐量不等的盐碱荒滩。③海岸及灌河自然港汊黄海岸线原始自然水系,是地质、气候、黄河洪流、成土母质、植被、地形、时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相互作用力或各自作用力,推动着滨海滩涂沼泽湿地的变迁。洪涝、干旱、极端气候、黄洪等多项动力因素,产生自然港汊支水系和土壤结构;海潮沿着支水系涨落浸泡、卤水倒灌,海啸侵袭、海水漫灌,形成盐碱荒滩生态。近海岸海水涨落潮年度间最大上涨水位侵袭沼泽地,大潮季节时河水侵涉内地,自然降水成洪时产生的地表径流排泄的冲击流,冲育出不同形态的港、湾、荡、沟等自然支流水系,组成了原始自然生态滨海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沿灌河一线带“港“、“湾”字的地名有20多处。陈家港至头罾一带的海岸线,年代初,自然纳潮排水作用的自然港有:元宝港、蒲港、三圩港、新中港、八圩港、新滩港等。年代后,由于人类的改造、自然港汊水道,有的被重新整治,有的建闸控水海水被折拦,自然属性转变成为受控制的河港汊。
④黄洪缺口冲子在黄河故道有多种黄河排洪时形成的缺口,习惯叫“冲子”。响水县的张集乡有西大冲、黄圩镇有九里冲、运河镇有运西冲、六套乡有五套冲等多型冲子。这些黄洪排泄形成的缺口,受黄洪泛滥冲击力大小不同,形成的规模也有差异,在冲子水流时,沙粒粗细不同而沉淀于不同的流动区域,距缺口越近,粗沙越易沉淀,距缺口越远,水的漫面越宽,水的流速下降,一般沉淀细沙,由止形成不同特征的地貌和荒碱滩地。受远古与近代黄洪泛水的长期作用,缺口的体系形成自然支系。
二.气候特点1、气温黄河故道入海口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暖温带南缘。按照四季干燥程度和湿润指数计算,属于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最高年份14.6℃,最低年份12.7℃,极端最低气温-17℃(年),极端最高气温年达38.7℃。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3~5月份,冷空气频繁,气温不稳定,年际极差达3.5℃;夏季6~8月份,年际间最大极差达4.6℃;秋季9~11月份,天气开始转凉,10月气温下降快慢不一;冬季12~2月份,1月气温最低、月均3℃。年度极端低气温-11℃以下出现概率为46%。
2、霜期黄河故道入海口的初霜期为11月初,最早10月中旬,最迟11月上旬末,迟早相差30天左右。终霜期4月上旬,最早3月下旬初,最迟4月中旬。全年霜日集中在冬季,占年霜日总数的79%;3月份霜日约占全年的11%。平均全年无霜日天。无霜日区域间有差异,沿海岸线一带明显偏长,比其它地区约长3~5天,南北差异相差两天左右。3、日照黄河故道入海口区域年平均日照.7小时,最多和最少年份日照相差.9小时。全年日照分布8月最多、月均.1小时;2月最少、月均.1小时;7月雨水多、日照也少。春季小时左右、夏季小时左右、秋季小时左右、冬季小时左右。4、降水年降水量。年~年55年的测量结果,年均降雨量.7毫米,其中响水口最高毫米,滨海闸点最少毫米。55年中,4年总降水量少于毫米,5年少于毫米,5年少于毫米,10年少于毫米,10年少于毫米,31年大于毫米。年降水总量大于毫米46年、占83.6%;年降水总量至毫米24年、占43.6%;年际差异较大,且年度间丰、枯交替,旱涝不均。响水县气象局~年资料: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
梅雨。初夏,受大范围冷暖空气交织于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日本一带,产生连绵阴雨天气,此时正是长江一带梅子成熟时期,又有“黄梅雨”说法;由于空气潮湿,物品易发霉,也称霉雨季节。响水县境内常年入梅时间6月23日前后,民间有“夏季水门开”之说;入梅时间最早为6月上旬初,最迟7月上旬初,年际间的入梅和出梅时间差异近30天,也有空梅年。5、蒸发量年均蒸发量.1mm,最大年蒸发量.2mm(响水口站年),最小年蒸发量.2mm(响水口站年)。7月蒸发量最大,7月最高年为.6mm(年);1月蒸发量最小月、最少年17.6mm()。汛期(5、9月)蒸发量平均.7mm,约占全年蒸发量58.5%。
春季多西南风,夏季多东南风,中秋以后至初春多西北风。大风出现的季节春季最多,约占年36%,4月份出现大风占15%;夏冬两季次之,分别占22%、23%;秋季最少、占年18%。年6月8日最大风力12级。
台风:年~年间,受25次台风影响,平均每年1.1次,其中8年没有台风路经,年1年间3次台风路过。时间上,最早7月中旬,最迟10月上旬初,每年7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台风影响季节,8~9月占72%。龙卷风:龙卷风在区域内有偶发性,影响范围虽小,但风力极大,具有极大破坏性。常发生在夏天闷热天气,时间在下午到上半夜,常与雷阵雨一起出现,时长少则几分钟,多则1~2小时,影响区域的宽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行程几千米至几十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