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司法局聚焦精准矫治目标,创新工作机制,线上线下打造教育矫正“别样课堂”,形成全流程教育矫治工作模式,有效强化社矫对象政治、思想、认知上的修正。
一是注重新矫人员,上好“明白课”。针对新入矫人员身份认知不足、“犯因”不明现象,注重上好入矫“明白课”。严宣告明身份。严格宣告程序,让入矫人员深刻体会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明确身份,并要求社矫对象监督人参加宣告仪式,一同见证司法权威。学法纪懂规矩。发给社矫对象《入矫须知》,知晓矫正期间有关规定和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告知社矫对象触犯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以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促其树立守法遵纪意识。听讲座惜改造。由挂职共建民警讲述“墙内”“墙外”区别,通过深刻对比,警示社矫对象珍惜矫正机会。
二是聚焦分类教育,强化“必修课”。学有方案,线上线下高效结合。线上运用“RNR"项目,编制“时事政治+道德修养+犯因修复+生活帮扶”等教育方案,规定“必学+自选”课程,管理员通过平台督促检查学习完成情况。平时收集整理社矫对象有关法律需求,以此为学习切入点,线下定期举办法律讲座,满足社矫对象生活中的法律需求。根据不同类型社矫对象分类开展各类法治、文化、道德等教育,对女性社矫对象,开展婚姻维权、家庭美德教育,安排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等社对象,参加道路交通义务值勤、打扫敬老院等针对性社区服务,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促使其知法、服管、守德。
三是突出重点人员,开设“小班课”。在集中教育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开展好个别教育工作。将重点人员、平时纪律意识较差、思想情绪有波动的人员设立“小班课”。通过走访村居、单位、家庭,详细了解其表现情况,分析思想情绪波动原因,与其面对面谈心谈话,了解其真实想法,及时修正矫正方案,采取针对性法律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社矫对象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掌控情绪,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矫正。针对未成年人社矫对象逆反心理,对症教育修复其在心理、道德、法律等规范方面的认知。通过亲子协作方式,营造家庭亲情氛围,提升教育矫正效果。
四是针对解矫人员,增设“复习课”。对期满前一个月的社矫对象加强教育矫正效果巩固。组织有文化的社矫对象开展所学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对学习成绩较差的进行“补课”,重申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警示他们要遵纪守法,从思想根源上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确保解矫后不再重新违法犯罪。组织预解矫人员“自我鉴定”,引导社矫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互相点评”,提升社矫对象自我觉醒意识。通过逐个谈心谈话,了解其目前的思想、生活及家庭情况,今后的就业打算及安排,提供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性、社会适应性帮扶教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