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是他公认的绰号,“有血性”则是公众对他的评价。从事调查性新闻报道二十年,他写出过诸如《一家小公司是怎样垄断山西疫苗市场的》、《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等诸多优秀的调查报道,也曾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获得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他就是前中青报高级记者刘万永。
(摄影:史婉霜)
而在今年年初,刘万永宣布将从中青报离职,结束他二十年的记者生涯。
4.25日上午,刘万永在朋友圈写道:“事非经过不知难。离开了,更加敬佩还在坚持的人。”
(图源刘万永朋友圈)
同一天,日本的《朝日新闻》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国メディアの冬上——「調査報道できぬ」去る記者たち》,中文译名为《中国媒体之冬(上):那些没能做成调查报道而离去的记者们》的长篇文章,其中就对刘万永进行了采访。
(图源朝日新闻)
而在一个月前的3月25日,刘万永曾应邀来到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做主题为“打开感官,讲好故事——新闻采访与写作浅谈”的讲座。我们的记者也在讲座后对刘万永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采访。
那一天距离响水“3.21”爆炸事件(下面简称“响水事件”)发生仅过去四天。在讲座尹始,刘万永也主动谈起了此次响水事件。在他看来,虽然很多媒体都去到了现场参与报道,但真正在报道的媒体,不超过五家,其他很多媒体都是“假装在做报道”。
刘万永解释说所谓的“假装在做报道”是指媒体虽然去到了新闻现场,但发回的报道却没有回答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他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媒体本身放弃了监督的职责,而且逐渐的失去了发声的勇气。”
“政府和媒体的根本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响水事件发生后,一篇被称为“响水经验”的旧文再一次在互联网上传播。这篇年的文章用很官方的语气,详细记录了当地政府是如何阻挠全国新闻媒体记者采访的“先进经验”。
谈及所谓的“响水经验”,刘万永表示,“如果从一个很官方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的公务员(官员)和媒体都是为党工作的,两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过程中,有很多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都不愿意当地的事件被曝光,在他们看来事件一旦被曝光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可能对他们的仕途有影响,所以千方百计的要把这个事件给捂住。但作为记者的责任或者说使命就是要向公众呈现事件的真相,因而在这方面两者又是对立的。
“我觉得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政府要及时公开信息,接受媒体的监督,这是当今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政府的信息要及时、公开、透明的对外发布”
近些年来每一次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都会出现质疑政府公开的信息的声音,这一次的响水事件也不例外。对此刘万永表示,“从新闻操作角度来说,官方发布的信息是一个权威的信息,记者引用是免责的。媒体记者天然认为你政府公布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准确的。”
但现在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这就说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的信息不能够及时、公开、透明的对外发布让公众知道。
刘万永还是以响水事件为例说,“在事件发生后,当场发现了多少具遗体,确认了就对外发布,之后发现了就再公布。也许最终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但是有一个过程,相信公众也是会理解的。”
“我觉得今天的舆论监督环境没有好转,但是曾经好过。”
年刘万永在接受新闻界杂志社专访时曾说“我觉得舆论监督的空间有时候宽松、有时候紧张,总体来讲应该是在好转了。”四年过去,当我们再一次问起刘万永这个问题,他又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我觉得今天的(舆论监督)环境没有好转,但是曾经好过。”在刘万永看来,(舆论监督)环境的变化是呈现一个波浪走势的,有时候是高峰有时候是低谷,但现在是处于一个持续往下走的过程。而这个持续往下走的过程,可能最少还有十年的时间。说完这句话后刘万永笑着对我们说:“你们能赶上‘好’的时候”。
谈及影响舆论监督环境的因素,刘万永觉得更多的是来源于我们的制度。“因为现在出台的很多规定都是在压缩这个舆论监督空间。比如刚刚讲座上我给大家举例的最近响水爆炸案后的媒体报道,很多都是一些正面的报道。
“不管是传统媒体或是自媒体,有人报道出来就是好事”
年有两篇来自自媒体的文章刷爆全网,引发了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