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城乡村振兴,优等生谱写新篇章

近日,“勇当 、奋进向未来”盐城市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盐城乡村振兴“成绩单”。盐城产的粮食可满足江苏近七成人口需求,占全国0.6%的耕地生产出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猪肉、2%的水产品、2%的蔬菜和3%的蛋类……

不久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报,对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盐城入选33项,农业农村系统牵头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富民强村帮促、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项工作,以市为单位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克难求进,乡村振兴路上,“优等生”盐城正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奋力开创建设新局面,谱写发展新篇章。

记者蔡冰清

“抢手”的农田

春争日,夏争时。7月15日,王俊一起床就忙起来,一边指挥工人把 一批秧苗补插下去,一边联系植保无人机给稻田施药。忙归忙,55岁的王俊干劲十足。

年,王俊退出了建筑行业,回到大丰区小海镇,流转50亩农田搞种植。这些年来,地越租越多,今年足足流转了亩,成了当地种粮大户。“如今土地流转连片,大大提升机械作业空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明年我还想再包亩!”

但他可能已无田可“包”。据统计,在盐城像王俊这样的粮食类规模经营户已有个。在越来越多的镇村,农田成了“抢手货”。

截至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3%。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田连片平整、灌排系统高效、耕地质量优良,耕、种、收机械化率90%以上。“过去是一家人种10亩地,全靠双手在土里‘刨食’,现在几百亩地,我有事就一个电话。”言谈间,王俊充满自豪感。

种粮到底赚不赚钱?种粮大户王俊算了笔账:一方面种植规模较大,亩产利润可达元,亩纯利润就有40万元;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开了产业新格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越来越多,农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

射阳县依靠水稻种植蹚出一条富民路。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该县加快建设射阳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射阳大米连续两届入选江苏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全国大米类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被评为 ,品牌价值超亿元。

上海人吃的大米,每四碗约有一碗是射阳人种出来的。“射阳大米”的驰名也让百姓得到真正实惠,农民年增收超3亿元。

盐城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打破田埂、流转连片开始,这场“小田变大田”的改革,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点燃了种粮大户的创业激情,更是农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保障。

“特色”富民路

在盐城乡村,还有一份甜蜜的事业,令人羡慕。从每年五月西瓜成熟开始,葡萄、梨、桃子等水果,飘香整个夏天,带动农民增收。

大冈的桃子红了。在盐都区大冈镇锦绣果园的桃园内,工人忙着选桃、采桃、分拣包装,发往全国各地。与其他品种的桃子相比,这种“黄金桃”个头大、品相好,基本每个能有五六百克,好品质让“黄金桃”很抢手。

新桃甜如蜜,增收拓新路。目前,大冈特色桃果产业园规模已扩至4多亩,年产时令鲜果多吨,园区年用工多人,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2万元。

仰徐的葡萄熟了。盐都区潘黄街道仰徐村,昔日的“穷三徐”,靠着农业主导、农旅融合的都市农业产业特色,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富三角”。去年,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余元,村集体收入近千万元。

张集的荷花开了。走进响水县张集中心社区韩家荡天荷源景区,荷叶田田,荷花多姿,荷香四溢。炎热的天气挡不住游客的脚步,他们或漫步荷莲之间拍照留念,或踏上小船游弋荷塘。这里是“中国浅水藕之乡”,浅水藕被认定为 地理标志农产品。

韩荡村利用天然优势,携手企业积极完善浅水藕产业链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浅水藕,先后带动近千名劳动力就业增收。

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向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盐城黄河故道片区曾因地理环境因素,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洼地”。为此,在省委工作队帮促响水、滨海两县基础上,盐城继续从市直机关选派42名队员组建市委驻阜宁、射阳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重点帮促两县35个村。

这些“驻村 书记”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线,以经济相对薄弱村为重点,强化内生动力,挖掘自身潜力,加大政策助力,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建立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增收持续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

特色鲜明、生态优先,你追我赶、一个不落。翻开盐城“富民”的成绩单,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较年增%,农民收入实现十年倍增。

“可持续”美丽

一条新洋港河留下一个美丽的河湾,江苏省美丽乡村亭湖洋湾村就被这道河湾簇拥着。

夏日的洋湾村,蓝天白云下,白墙黛瓦掩映在翠绿当中,乡间道路平坦整洁,河道风景秀丽,两岸草木生机盎然。“我们村林木覆盖率达60%,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洋湾村党总支书记姜兵介绍。

任何一幅乡村美丽画卷都需要呵护。每天早上6点半,刘飞都要穿上救生衣,和同伴一起,开上小船,进入河道清理作业。“我们村境内五条河都处在下游,河道基本上要天天清理。”每次两条船,一趟下来,一条船有时会清理出三四百公斤杂草,工作人员衣服往往都湿透了。洋湾村副书记刘飞介绍,“我们村每年在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日常维护上要花费60万元。”

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管护机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半篇”文章,这不仅是摆在洋湾村面前的问题。

亭湖区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改革试点在便仓。亭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卫东介绍,便仓镇通过市场化发包,将农村道路、河道、绿化、公共设施和垃圾治理委托第三方公司管理,同时建设数字化平台,用科技手段提高村庄清洁行动建管水平,实现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和公共设施“五位一体”长效管护。

盐都区则在全省率先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调度中心监控平台、中转站视频信息传输、车辆运行GPS定位和驾驶员、督查员手机短信平台等组成,下辖8个子系统,每一个环节的运营状况透明、全面,及时可查,成为全国先进、全省 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高效能处置。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乡村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理的全过程不断链、常态化,实现农村环境“长治久洁”,盐都区还配备12名区级督查考核员、94名镇级督查考核员、名农村保洁管护员,所有人员通过公开招聘或村居推荐落实,实现管护人员全覆盖、管理督查全覆盖。

探索乡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之路任重道远。姜兵感慨,“人居环境美,生态环境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休闲旅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