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保证14亿人吃上菜图文版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049016.html

这是你作为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中国人每天吃掉的蔬菜(约g)。

而这是你每天占有的全国蔬菜产量(克)。

中国每年出产的蔬菜都有7亿多吨,每年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多公斤,也是世界第一。

那我就有一个问题:这么多蔬菜,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这里是视知研究所怎样制造系列的第四期,我们去研究,怎么为14亿人种菜。

作为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国,我们产量和第二第三比起来,不能说是大幅领先,只能说是实力碾压。我们以全世界18%的人口,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蔬菜。

除了产量,蔬菜种类也多得超乎想象,现在中国人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多达多种,其中很多在全世界都是绝对的C位。

比如番茄,中国一年番茄产量接近6万吨,占全球的1/3。

黄瓜,中国的年产量是万吨,占全球的77%。

说到这里我们又忍不住去查了一下三种茄科作物的中国产量和世界产量的对比。

辣椒,是万吨,对万吨,占49.9%。

茄子,是万吨,对万吨,占65.6%。

土豆,是万吨,对万吨,占24.3%。

无论怎么讲,论地三鲜,优势在我。

这么多的蔬菜都是从哪来的?

我们在网上搜索蔬菜主产地,发现了这样一个排行榜。

这是中国蔬菜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山东、河南、江苏、河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

“浩克山东”常年稳居第一,河南、江苏、河北紧随其后。

山东连同临近的河南、河北等8个省市区县,组成了中国人最大的“菜篮子”——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生产区域,翻译一下,就是大棚蔬菜生产基地。

放眼全国,类似的大型“菜篮子”共有6个,其中,华东和中南地区产出了全国超六成的蔬菜。

而这6个菜篮子里面,又包含了多个重点“菜篮子”县市,形成各地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种植产业。

比如山东章丘,盛产姚明一样高的大葱,年产60万吨,比整个日本小葱大葱和洋葱加一块儿的产量还高;

江苏响水,全世界种西兰花最多的地方,年产10万吨,约等于半个法国;

河北玉田,中国大白菜之乡,年产万吨,整个美国把所有白菜类的蔬菜产量合一起才能平起平坐……

以上各种XX之乡,还在国内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比如西兰花之乡就有四五个。

家乡有名牌蔬菜的同学可以冒个泡,报个菜名。

说到菜篮子,这让我想起一个曾经经常在新闻联播中看到的词:“菜篮子工程”。

90后和00后可能对这个词已经有点陌生了。

这个工程是农业部在年启动的,目的就是让全国人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这个事情有多重要呢?

从一开始,菜篮子工程就是“市长负责制”,也就是每座城市的领导班子,都要把保证居民吃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直到现在,市长们还要每两年接受一次菜篮子工程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蔬菜生产能力、流通能力、质量安全监管、调控保障能力、居民满意度等等。如果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直接考核不合格。

为确保蔬菜供应,从年开始的5年中,中国建立了一大批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多个农产品集贸批发市场、8万多个城乡集贸市场。

但怎么让北京人知道章丘大葱丰收,让章丘人知道北京缺大葱?年,农业部把各大“菜篮子”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联网,建成了中国农业信息网,这比新浪搜狐等第一批门户网站的成立还要早两年。

产销信息互通,为各地的蔬菜流通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还有负责你温饱的“南菜北运”、“北菜南运”。

冬季,南方的冬春蔬菜拯救北方人的餐桌,主要产区之一是华南、西南热区及长江流域,其中“散装”江苏是绝对主力。

再往南走还有冬季产菜大户广西。北京冬季吃到的广西蔬菜,全都经过了60个小时、公里的路途。海南更是个天然温室,每年11月到来年4月,三亚的豇豆、海口的番椒、文昌的长辣椒等都被大量被运往北方市场。

等到第二年夏天,运菜的方向调了个个。黄土高原等高纬地区昼夜温差大,适合甘蓝、菜花、胡萝卜等冷凉蔬菜生长,此时出产大量“高原夏菜”。兰州的菜花、娃娃菜、西兰花等每年5月到10月会流向上海、广州等城市。7月到9月,云贵高原上的甘蓝、萝卜、大白菜、茄子会卖到华南、长江下游以及港澳地区。

6月到10月,还有超千万吨的番茄、黄瓜从新疆、内蒙古和东北运到北京、天津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你在超市货架上看到满满当当的各种蔬菜,或者对着餐馆的菜单犹豫不决时,可能不会想到这种平常背后的庞大工程。

说到这里,我们又有了一个问题:

中国碾压全球的种菜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为了寻找种菜狂魔的崛起之路,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这样一个点,山东寿光。

这个“中国蔬菜之乡”行政区划上只是个县级市,拥有60多万亩大棚,每年产出多万吨蔬菜,能满足万人的吃菜需求。有胡萝卜、香瓜、樱桃西红柿等16个以寿光命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所谓中国蔬菜看山东,山东蔬菜看寿光。

但寿光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蔬菜之乡。

一直到年,寿光的主要蔬菜,还是大白菜、大萝卜和大葱,年产量不到10万吨,勉强够本地人炒个菜。

我们在一篇题为《蔬菜专业村的时空演化研究——以寿光市为例》的论文中,找到了这样一张产量曲线图:

这个中国蔬菜之乡的起飞,正是从80年代开始的。在这个时间节点,蔬菜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自由贸易,寿光开始把蔬菜作为一个产业去发展。

年,寿光的三元朱村引入了温室大棚,成为第一个种蔬菜的专业村,引爆了大棚蔬菜的在寿光的第一轮技术扩散。

在种菜赚钱的示范效应下,寿光的农民迅速从普通农户变成了专业蔬菜种植户,并以村为单位形成专业种植村,到年,专业种植村已经发展到个。整个寿光的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这十多年中持续狂暴拉升。

随着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一部分农户又开始在上下游产业链发现了创业机会,创办育苗场、种子公司、农药化肥工厂、物流运输公司等等。相关科研机构也纷纷建立,比如山东省蔬菜工程科研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蔬菜研究院。

对应寿光的起飞时间点,我们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及趋势》,第一作者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这个高度近似的曲线,显示寿光的蔬菜大爆发在全国各地发生。

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带来了中国蔬菜产量的芜湖起飞。

这是一个市场、政策和科技共同推动的爆发。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育成了超过个新品种。

1年到年,山东省的蔬菜种植面积逐渐见顶,但产量却提高了万吨,都得益于大棚、农机、化肥和良种技术的提升。

今天,科技在蔬菜生产中的贡献越来越重要,有超过57%的增量来自科技进步。这背后,是全国多家各级蔬菜科研机构(国家级1、省级30、地市级)、多名相关科研工作人员(数据截至年)。

他们和上亿的菜农以及加工、贮运、销售等相关从业者一起,保障了14亿人的菜篮子。

在视频的开头,我曾经想过什么样的场景最能体现中国人日常吃菜的丰富?有冬季里热气腾腾的火锅,有一排排的麻辣烫货架,或者是那些人声喧闹、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夜市。在疫情不断的特殊岁月中,我们才发现维持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并非轻而易举,粮食、蔬菜这些养活我们,又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更显得可靠而珍贵。

参考资料:

1.从只有老三样到鲜菜全年供应来看看中国蔬菜产业进化史,新京报

2.中国人的种菜“基因”,从何来?北京科协

3.南北相济,中国多个“菜篮子”是如何炼成的?地道风物

4.中国人每天到底吃掉了多少菜?大国三农

5.四史”关键词|“菜篮子”工程解决了中国人的盘中菜问题,澎湃新闻

6.四季都吃到蔬菜,中国为什么能?财经国家周刊

7.中国的蔬菜自由,发达国家也做不到,吴晓波频道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及趋势,李哲敏,任育锋,张小允,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发改委网站

10.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高群

11.蔬菜供给、地区结构及供给效应研究:从北京市为例,吴舒

12.蔬菜专业村的时空演化研究——以寿光市为例,周娇

13.中国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其对价格波动的影响,纪龙,李崇光,章胜勇,经济地理

往期视频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