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翁浩浩梁国瑞李攀陈佳莹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到我省出台《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的若干意见》,减负的号角吹响了。
给基层减负,成为我省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改进文风会风,精简考核评比……一条条替基层“卸担子”的实招硬招,暖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
当前,减负还有哪些“拦路虎”,基层又有什么样的期盼?记者日前赴宁波、温州、金华等地蹲点调研,倾听广大基层干部的心声。
一盼
分外之事要越来越少
夏秋汛、秋冬火,一年到头要防好;树要种,地要扫,房前屋后要确保;各大办,人手少,搞了工作搞材料……一段流传于基层的顺口溜,道出了“全能型”基层干部的辛苦。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发现,广大基层干部对繁重的工作并无怨言,真正让他们不堪其扰的是各式各样的“分外事”。
“去年一年,我们接待了各个部门、多批调研参观团队,最忙时一天接待两三批、几十人。”浙南某市一位社区党委书记向记者“倒苦水”。这位书记是位典型的“能人”,把社区文化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名片。随后,主管部门将该社区塑造成基层文化建设的“样板”,党建、城建、体育等部门也陆续上门,布置多项创建任务,定期开展检查,并形成了一条上级领导调研“专线”。
“只看展板、听讲解可能就1小时,可我们要提前一两天准备,还得全程陪同。”这位书记告诉记者,不同部门来要展示不同的主题内容,大多只讲成绩,基层想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回应。由于这方面牵扯大量精力,这个社区中的“老先进”去年年终考核从“一等”降为了“二等”。
“能不能少点形式,多些实打实?”记者走访的几个县(市、区)里,不少乡镇干部盼望减少不必要的加班。“比如‘周六议事厅’‘周日走现场’等,其实事情平时都在做,有些为搞‘创新’才安排在周末,实际上就是无谓的加班。”一些干部反映,“5+2”“白加黑”的模式在乡镇仍然普遍。他们希望,除了重要节点、工作推进的关键时刻,不要把周末和晚上加班当成常态,应该严格执行好领导干部带头休假制度,“劳逸结合更有利于工作开展”。
推不掉的接待、加不完的班……基层干部分身乏术,聚焦主责主业的精力被一点点挤压,“脱实向虚”的问题仍然突出。而今,“减负”的攻坚战已经打响,省委提出,确保基层干部的沉重包袱应“除”尽“除”。
这戳中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心。
东阳市城东街道李宅工作片主任王军在基层工作多年,此前他常用的APP就有七八个,“平安通APP需要专用网络登录,河长制APP也需要专门手机记录巡河里程和轨迹,作为网格员还要登录智慧网格APP(基层治理信息系统),用于上报和处理各种信息。”王军介绍,正常情况下他要随身带3部手机。
这并非个例。“数字化”建设本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有效途径,但因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基层疲于应付各种政务APP的情况普遍存在。有基层干部感慨地说:“如果一个干部不用心去做,处处留痕也没用,但如果用心工作,处处留痕就成了负担。”不少基层干部建议,还是要强化结果导向,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而不是追求留痕到不到位。
基层的期盼,正得到有效回应。去年9月起,我省启动政务服务APP整合试点。作为试点之一,东阳市已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接口打通,将食安通、安监通、河长制、消防通、流管通、防汛通等政务服务APP的功能,统一整合进智慧网格APP。“基层干部只要使用一个软件,就能完成几乎所有事务的上报、流转、处理。”东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邵章善说。
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台州市全面清理归并整改自建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