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朱秋霞
谢张庄行政村下辖谢张庄、谢油坊、单楼、李林、董寺五个自然村。年公社化后,成立谢张庄大队,隶属张集公社,年撤社改乡,谢张庄大队改为谢张庄行政村。年撤乡改镇.隶属张集镇。
村名由来
谢张庄村据《谢氏族谱》载:因张氏在此建楼房,清嘉庆年间,谢氏自本县曹马集迁入联姻,命村名谢张庄。
另一说:明嘉靖年间,谢氏和张氏先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谢张庄村。
谢油坊村明成化年间,谢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一座关帝庙,遂以关帝庙村为名。后设油坊,改村名为谢油坊村。
单楼村明洪武年间,朱氏因避罪从南京迁此,改姓为单姓,遂以单楼村为名。
李林村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时楼镇周押口(周押沟),嘉靖年间迁此,因在村西修林立碑,遂改为李林。
董寺村明嘉靖年间,董氏自金乡迁此,因本村有一寺庙(觉林寺),改为董寺。
村庄名人
李南泉又名李守道,李林村先祖,生于嘉靖三十年,终于万历三十五年。
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移民至单县后,经过两代人艰苦创业,至李南泉已经是“楼台森列,阡陌相通”的富庶之家了。李南泉参加殿试考取了进士,始任彭嵩道台,后不愿为官,隐居乡里。他发现李林是一片风水宝地,便携家人由周押沟迁居此地。他为人恭敬诚恳,乐善好施,不以富贵骄人,有大家君子之风,乡民十分尊崇,每逢年景不好时,向李南泉借贷的老百姓接踵而至。县城东北一带向其借贷的不下几百家,他十分慷慨,倾其所有,满足乡邻,并且不求偿还。他重义气,亲贤者,尊重朋友,举贤保能,得到他的恩泽的有几百人,他虽稳居不仕,但名声很大。李氏积德行善,泽被后代,李南泉有四子,均学业优异,才智非凡。
李南泉去世后,官员和乡邻前往吊唁的络绎不绝,附近十里八村空巷为其送别,明神宗诏旨赐立御碑一座。墓碑至今犹存,碑文正面是由明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彭瑞五亲题,碑文背面由进士何尔健撰文,进士杨东明篆额。植柏树林,设立石人、石马、石桌、石凳、石香炉,很气派,被人们称为李林,经久成习,村名改为李林。
据传石碑是从北京燕山拉来的活字碑,经多年风吹日晒,碑上的石片脱落,上面的字不掉,现为菏泽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现存,为菏泽市一级保护文物,抗战期间,柏林被日本鬼子砍掉修建了炮楼。林中的石人、石马、石桌、石凳、石香炉均在“文革”中被砸成石子,建了水井。当年为了保护石碑,李氏后人报告给山东文化局,才得以保留至今,
李正春李南泉长子,自幼练武,武功超众。十八岁中武举,被任命为镇边将军,迁居北京天坛附近,时称李府。
李正春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每临战事他都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先后赴山东临清、江西、福建等地,出征20余次,战绩卓著,万历42年()出征福建,战场阵终。
李正春不仅是一位战将,更是一位孝子,他虽身俱显贵,远在千里,但时刻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每当其生日之时,首先想到母亲,每年在他过生日时总要给母亲置办礼品表祝福和问候,他平时公务繁忙,不能侍奉父母,为此常感内疚,有一年他生日前夕,郑重嘱咐府中家人:“多买些上等布料和点心,我要回家看望母亲。”因路途遥远,思母心切,他从北京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回老家单县,两天行程多里,在生日那天赶到家中时正是早饭时辰。母子相见,格外亲切,李正春净手成饭,双手端到母亲跟前,双膝下跪,请母亲用餐。饭后,随从禀报,李正春所骑战马累死了。
从此“探母累死战马”的故事,在单县和朝廷内外传为佳话。明神宗得知后,大力赞扬,并在全国为其挑选好马,人称天赐宝马。李南泉去世时,李正春正出征在外,不能回家为老人送终,他就让妻子和十几岁的儿子回家奔丧,此后敬宗祭祖成为李氏家族的传统。
据说,明万历年间,李正春带领部队南征,路过李林村西,看到此地是风水宝地,自言自语道:“好风水也,当葬此地。”后来在一次艰难战争中,他带领队伍奋勇拼杀,战死后,尸身不倒,将士们认为他还在指挥战斗,就勇往直前,直至战斗结束。他的战马口衔宝刀跑回来,来到村西,把刀放下,再也不动。李氏族亲及后人无法找回其尸体,便把宝刀埋下,堆坟立碑,植柏树纪念。(李瑞鹏口述)
村庄往事
谢张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李林村李瑞光任游击队长、李元德任副队长,李登武以卖膏药作掩护提供情报,指挥部设在小谢张庄张景元家的地洞里,白天有张刘氏送吃喝,晚上出来活动。晚上活动时戴红帽为记号。年秋天,他们获得情报,国民党的中央军米军,(军长姓米,称米军)驻扎在张庙一带,从肖云寺开来一支中央军部队高军,(军长姓高)要经过李林村,游击队趁大雾,带枪、鞭炮、水桶、铁盒等物,到张庙与李林之间向两村方向打枪,并把鞭炮点燃后放进水桶或铁盒内,便藏进青纱帐。
两部队不知底细便打起来,他们趁乱又到丙灵宫日本驻地如法炮制,当米军和高军打交手时才知道搞错了,正好日本兵又打过来,他们合起来又去打日本鬼子。日本鬼子人少,被打得躲进炮楼里不敢出来。游击队趁机抢走了很多日本人的枪支弹药,还有两门迫机炮。年春,他们就用这两枚排击炮炸塌了丙灵宫的日本炮楼。从此就流传着一首儿歌:“小红帽,扛红枪,打败日本打中央,中央打,日本退,西面来了游击队,游击队人抬盒子,打的日本滚进炮楼子。”(张刘氏口述)
时旅长的故事时全胜又名时敦领,谢张庄村人,曾任吴佩孚14旅旅长,北伐战争,吴佩孚失败,年被改编为国民党中央军陆军第3师师长。他8岁丧母,以讨饭为生,长大后参加杆子会,后来投靠吴佩孚,从士兵升任排长。他英勇善战,从未受伤,在一次军阀会战中被包围,夜间突围时,吴佩孚的战马受伤不能跑,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吴佩孚。他拽着马尾一直跑出重围。后来吴佩孚任命他做了十四旅旅长。后因病返乡,置地盖房,成为农民。(时念荣口述)
资料收集:谢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