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镇六港村、四港村、立礼村的不少村民搬进了新建成的“六港新型农村社区”。一排排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都贴上了喜庆的春联。村容村貌大改观,居住环境大提升,这是陈家港镇群众近一年来感受到的最真切变化。年10月入住新社区的原四港村居民陈大爷对新入住的小区非常满意。小区的垃圾每天都得到及时清理,村子里的河道沟塘清澈了,空气清新了,水泥路、柏油路也变宽敞了。
眼前这般景象是我国奔向小康的千百万村落的缩影,对这里的村民来说,也是他们期盼已久的有品质生活。距离小区不到4公里的地方,是曾经被视为当地经济主要支柱之一的陈家港化工园区所在地,而经济发展的代价是附近乡村生态的持续恶化。年“3·21”化工厂爆炸事故给这片土地再添血泪与伤痛。事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救援救灾工作迅速开展。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当地将灾后重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工程中,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事故发生后第三天,政府就组织人员对我们在事故中受损的房屋进行维修。”陈大爷告诉记者,不少老房子受损严重,当地政府结合正在推进的新社区建设,向受灾群众提出了以拆迁补偿的方式在新建社区进行住房安置的建议。“从补偿拆迁的标准中,我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老百姓利益的充分保障和对群众不同意愿的充分尊重。”截至年底,先后有两期新社区建设完工,规划入住近户居民。
一幢幢崭新的别墅小楼为灾后的陈家港新农村建设添上了亮丽色彩。但对社区里很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来说,住进楼房之后,收割摘种不方便了,收粮后的扬晒和存储也不知道怎么办。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在陈家港镇,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收入需求。“听说邻村好几户的土地集中承包给了一家种植户,能分到不少红利,比自己种划算多了。”陈大爷说,他家有十几亩耕地,如果也能实现土地流转,不但不用为收割摘种的事情发愁,而且能有更好的土地收益。同时,他们还可以被雇用到这些新农场,再挣一份收入。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等情况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应着眼改革农业经营体制,通过支持土地流转,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培养新农人和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要加速推动智慧农业、数据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发展。
如今,原化工园区内的大部分企业已经被勒令停产,一直困扰村民的刺鼻化工气味也随之彻底消散。然而,化工厂的停产也给不少村民增添了新的困扰。赵四爷亲历了“3·21事故”。事发时,他所工作的药厂与爆炸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仅一墙之隔。直到现在,他当时受伤的肩胛骨上仍有手术后的钢板尚未取出。在养伤的这一年里,他十分感激当地政府提供的救治和补偿,也不免为自己失业而苦恼。事发时,他已经在这家药厂工作了近13年。“化工厂虽然环境差,但毕竟离家近,待遇也不错。我们这里不少人都在园区上班。现在没了化工厂,再就业更难了。”赵四爷一家五口人,以前他和儿子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现在全家只能靠儿子一个人的收入生活,而去年儿子也曾一度失业。年春节期间,记者从响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由该单位牵头组织的“乐业在家乡建设新响水”新春就业网络招聘会已经举办,入驻83家企业,计划招工多人。“这种网络招聘会的形式,既有助于提升就业,也有助于缓解疫情期间的企业用工压力。”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对灾后重建的陈家港镇这些乡村来说,安居乐业就是最朴实的愿景。如今“安居”已经有了,如何更好地实现“乐业”,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当地未来的重要课题。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认为,“安居”与“乐业”是相辅相成的,当前特别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这既是让进城入镇的新市民“稳得住、留得下”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加留村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的经济基础。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要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把发展绿色经济与建设美丽乡村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和良性循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清俐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