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示范,育出乡村振兴金种子

本文转自:盐阜大众报

□记者黄露江汉超

围绕小小的西兰花,集聚数百名优秀乡土人才,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从年的1万亩到现在的10万亩,响水西兰花产业迅速壮大,一跃成为全国西兰花规模种植第一县、“中国西兰花之乡”。年时,品牌价值即达28.86亿元。

在西兰花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大批乡土人才脱颖而出,他们懂农业、爱家乡、有情怀,植根乡村沃土,聚力创新创业;他们如“领头雁”般引来更多“群雁归巢”,成为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

6月20日,省人社厅公布年省级乡土人才建设发展项目评审结果,响水县西兰花产业协会获评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全省10个,全市唯一。记者多方采访,探寻乡土人才与希望田野实现“双向奔赴”背后的故事。

“金种子”结出“富民果”

“女白领”从上海回来种地?30岁的陈永俊回到家乡时,响水县六套中心社区的村民很疑惑。

“在外打拼多年,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听说老家要大力发展西兰花产业,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年年底,带着多万元积蓄,陈永俊决定回乡创业。

虽是农家女,陈永俊对农活却不精通,头几年跟朋友合伙承包了多亩地开家庭农场,因不懂技术,接连亏本。她恍然,“做农业,必须踏踏实实钻进去。”那时起,县蔬菜站、种植大户的家里,培训班、试验田里,总能看到一个“求教”的身影。

像父辈那样能吃苦,却比父辈更敢想、敢干。无论是推广新品种,还是应用新技术,陈永俊都带头试。由她较早探索出的“早春大棚西兰花+大棚西瓜+秋西兰花”配茬模式,一年三季套种,成为响水西兰花发展的标杆。

“陈家丫头能干”的名声在村里传开后,陈永俊的家里、大棚里,时常围坐着“取经”的种植户。年开始,六套的西兰花规模种植迅速形成气候。

现如今,陈永俊创立的旭泽农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谷物、蔬菜、水果种植、冷链和销售,0多亩地,每年长期用工60多人,农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在商海摸爬滚打多年的李章科,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农业“种植能手”。年,李章科在昆山的厂子因资金链断裂而难以为继,响水老家的邻居张明山向他发出邀请,“回来吧,政府把大棚都搭好了,交了租金就能种西兰花。”

张明山是响水较早的西兰花种植户,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年,李章科承包的80亩地就赚了60万元。有了盈余,李章科立马又投入到品种改良、技术更新、规模扩大上。而他“一亩花抵十亩粮”的实例,极大地激发了南河镇头甲村农户参与规模种植的热情。“村里的亩地,有四分之一种上了西兰花。”村党总支书记王声高说。

“我们村现有西兰花种植大户多户,近一半都是这几年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南河镇薛荡村党总支副书记吴成忠说,现在村里年收入上百万的农户大有人在,薛荡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村一品”专业村。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种子”,他们思维活跃、敢闯敢试,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升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农家成为殷实之家。6年来,本地种植大户从最初的十几户增长到多户。目前,响水西兰花常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超13亿元,每年农民增加纯收入6亿元以上。

“碰运气”变成“讲科学”

6月23日早晨,王清清起床后拿起手机,一一回看“响水现代农业交流群”的消息,原响水县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孙国跃提醒“西兰花及时灭茬”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今天得再到大棚挨个看一遍。”

王清清早前是农产品经纪人,年开始在南河镇种西兰花,什么时候定植、肥料施用、防治病虫害,都得从零学起。不过,凭着自己多年的市场经验以及协会专家的指导,王清清在价格分析、库存备苗等方面颇有心得。

“乡村是个熟人社会,农民相互影响的效应明显。所以我们近几年十分注重对本地乡土人才的培养,通过他们示范带动更多农民成为行家里手。”响水县西兰花产业协会会长秦永斌介绍说,三年来,协会每年投入30余万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班讲授、田头诊断、现场手把手指导等方式,持续并密集组织开展乡土人才的培训培养。同时,建起吨位宝青冷藏库、亩核心传承示范基地、西兰花新品种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等一批乡土人才传承实景实地培训基地。

随着响水西兰花产业发展联盟、响水西兰花产业研究院的成立,一批重量级专家团队“联姻”响水西兰花。目前响水与沪、苏、浙、皖4家农科院紧密合作,与2个国家级、3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及市农科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构筑起雄厚的师资力量,并搭建起一个乡土人才与行业专家学者交流互动的平台。

“产业研究院致力于围绕产业发展,通过项目支持,在西兰花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模式上,组织力量进行攻关。”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省农科院响水西兰花产业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郑子松说,在老一辈种植户眼中,农作物收成好不好除了要看管理、看经验,更要看运气。而对乡土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把“碰运气”变成“讲科学”,把偶然的好收成变成可以预见的必然。

三年来,响水累计培养优秀乡土人才余名,其中市劳模4名、县劳模14名、家庭农场主45名、西兰花生产科技示范户户,评出“最佳西兰花种植能手”16名。来自“官方”的认可,让大家深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边热心教、一边用心学,师徒结对、技艺传承的氛围日益浓厚。王清清的农场近期来了2个90后“学徒”,孙明亮跟着李章科做了“学徒”三四年,如今自己也成了师傅。响水西兰花种植区域内,一改前几年少见中青年面孔的现象,一线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断代问题也趋于缓解。

从“留得住”到“传得开”

乡村“代”有才人出,是乡村振兴发出的“集体呼唤”。“引得来”是前提,“留得住”是关键,“传得开”才是激发乡村活力的根本。

从“白领”到“农民”,陈永俊选择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看到越来越多村民在我的事业版图里过上好日子,这种幸福感无以言表。”作为致富带头人,陈永俊年被推选为六套中心社区双民村党总支书记,今年到该社区皂角村任党总支书记。她的记事本上除了村里各户农作物生长情况,各家的生活情况也被陆续添加。面对村民期盼的眼神,陈永俊内心坚定,“农村天地广阔,我能做的还有很多。”

“吸引人才靠软环境,留下人才靠硬环境。”郑子松解释道,软环境是指政策,硬环境是指服务,“说到底,要增强乡土人才留下的信心。”

目前响水已形成从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到冷藏保鲜、速冻加工、品牌销售的西兰花全产业链。其中乡土人才发展有西兰花加工企业8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家,育苗中心6个。“响水西兰花的种植规模和水平,一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聚力提质增效,需在质量、科技、品牌三方面下更大功夫。”郑子松说。

就乡土人才而言,郑子松建议,政府层面加强对乡土人才发展方向的引导,鼓励其在当地基础好、有优势的产业方面发挥所长。同时,加大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充分激发乡土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和活力。

响水西兰花产业研究院一头连着科研院所,一头连着种植户,是服务乡土人才发展的重要载体。郑子松说,研究院将继续充分集聚科研院所、顶尖专家等资源,及时发布行业信息、外地好经验、遇到的问题,助力乡土人才规避风险、快速发展。培育好本土企业是壮大产业的重要内容,他们将结合市场形势,帮助企业明确发展定位、明晰路径措施,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

立足当下,秦永斌表示,协会今年将充分发挥传承示范作用,力争培养3名市劳模,10名西兰花专业家庭农场主,5家专业合作社,60户西兰花科技示范户,15名“西兰花最佳种植能手”。同时,积极筹办响水西兰花技术学校,培养西兰花领域全国顶尖乡土人才,进一步示范带动技术传承和产业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