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8月31日,阳西县委书记张秀洁率队到织篢镇、溪头镇调研美丽乡村示范村及风貌带建设情况。张秀洁强调,要高标准科学规划,按照阳江市委的工作部署,在城市周边、高速出口及国道省道周边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村,打造乡村风貌示范带。
张秀洁一行先后来到织篢镇大洲村、石埗村和溪头镇元州岭村、深水村,详细了解了乡村建设情况、特色产业以及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张秀洁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把现代化的美丽农村作为阳西的最大底色,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秀洁强调,一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实施。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织篢至溪头乡村风貌带,把原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努力实现点上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整洁有序、全域景观化。要对打造民宿的民房做好安全评估,优化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要素融入自然、融入产业发展,讲好乡村故事、用好美丽乡愁,一体打造文旅农旅结合、各具特色的乡村新业态,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村供水和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规范民房建设管理,抓好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打造阳西特色乡村风貌示范带。三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示范村及风貌带建设,充分激发乡贤、能人、匠人等乡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强大合力。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参与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风貌带建设中来,共同营造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及风貌带、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朱妙娜
一线走访
大洲村
依河而建
古色古香
在阳西,有一座村落被厚重的历史掩埋许久,被岁月的时光冲刷褪色,它就是荣获广东省古村落称号的大洲村。这个沉睡了很久的古村落,正乘着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春风,慢慢地苏醒。
大洲村,隶属阳西县织篢镇大泉村委会管辖,村房屋坐东向西,依丹江河而建,建村先人为何恬斋。清乾隆十六年,何恬斋从阳江来到织篢,并在织篢圩上行街开了间以经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的福记油糖铺。随着生意的日益火爆,何恬斋又在全国各地开设了42间油糖铺。赚钱后,何恬斋来到大泉购置土地,并在河边建村,取名大洲村,又名大朗。
据《阳西县志》记载,何恬斋旧居位于阳西县织篢镇大泉村委会大洲村。另外,据《何氏族谱》记载,此旧居于清中期为何恬斋所建。旧居由前面两排旧仓、中间7座正屋、左边两横屋夹祠堂、右边一横屋、后院、四角碉楼等组成,而谷仓与正屋之间是大晒场,总面阔米、总进深56米、总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中间7座正屋则坐北向南,一字排开,相互之间有3米宽的青云巷相通。在这座旧居中,每座房屋布局形制相同,均三间三进,通面宽12.5米、通进深35米、占地面积.5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该旧居规模大,布局整齐,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何恬斋旧居的修建经历了两代人。青年时,何恬斋利用船队运送槟榔、花生、大豆等到东海各港口售卖,慢慢积累了财富,成为阳西富贾。步入晚年后,他逐渐淡出热闹喧嚣,回归田园,觉得乡村聚族而居远胜城镇百家姓杂居。于是,在悠悠的织篢河畔,他看中了这片山环水绕的宝地,在村子的中轴线上先建起了7座大屋,而后开始逐步建设整条村子。后来,在其七儿子何桂萼的倡议下,本族子孙又开始建起祠堂、学馆,并在村子四周砌筑围墙、炮楼等。
何恬斋旧居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目前仍保存完整,这与其独特的布局分不开。何恬斋旧居一面背河、三面环水,房屋高低有序,巷道纵横交错,围墙炮楼俱全,宛如宫廷式建筑。据《何氏族谱》记载,为了抵御匪盗,村民分别在村子外修了围墙和炮楼两道防线。其中炮楼有窗口,可监视村外情况,也可发射枪弹以打击匪盗来犯。当时,守更者一发现村外有匪盗来犯,便鸣锣报讯,村中青壮年则手执刀枪棍棒出动御敌。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旧居的文化底蕴也慢慢地积累了起来。虽是生意人出身,但何恬斋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不但开私塾,聘请当地的秀才或宿儒当老师,还用自己的小半家财设置一个读书成名奖,以田租奖励考上秀才的子孙。除此之外,在恬斋公书室还悬挂着进士、文魁、拔魁等象征着不同时期文化风貌的牌匾。而当年清朝嘉奖何恬斋的“至善人家”的大横匾,也见证了这位富商的乐善好施和尊师重教。
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何恬斋旧居大约余人中孕育出不少文人雅士。据不完全统计,科举时代这里出了3个举人,后人中也不乏工程师、教授、博士等,可谓人才辈出。何文
石埗村
树影婆娑
稻浪飘香
石埗村,在溪头公路临近白土村的西边。我无数次路过这里,却一直都没有进村子。去年我第一次进入石埗村,那次初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秋天,在与朋友相约去寻找古树写生的途中,我们偶然踏入了石埗村。村子里,临近溪头公路的房屋分两排,与县城里的自建房一样,多是三四层。房屋的中间,留出一条笔直的街道,约两车道宽,三四百米长,两边还有一些巷道,尽头是一片树林。林中树木茂密,树干形态各异,有的高大挺拔,有的枝干奇特,有的藤蔓缭绕,有的绿叶婆娑……
后知后觉才发现,这树林其实是一个公园。公园内铺有水泥路,建有凉亭,摆着石台、石凳,设施完备。沿着林中小路往里走,有一种漫步在著名风景区里的感觉。更惊喜的是,还见到了更高大、更奇特的树,有的枝叶茂密,有的黄叶萧疏,有的粗干横斜。公园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金黄稻田,树林与稻田之间,流淌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能够瞧见鱼儿在水中欢快地畅游。透过小河放眼望去,稻田远处群山起伏,山势雄奇。
在树阴下,对着斜向稻田的古树,我信笔而画。水墨在宣纸上游走,一幅写生图就此诞生。随后我找到两棵古榕,作为下一幅图画的主角。这两棵古榕来头不小,其中一棵算是我见过最大的榕树了。其主干目测3人难以合抱,粗枝雄奇,树上爬满小小青藤,绿叶成团成簇,甚是壮观。
走访中我了解到,石埗村是织篢镇第一大村,建村历史悠久,约有0户籍人口。据《阳西县石埗村文化广场六大工程建设碑记》记载,村中文化广场建于年6月,历时一年,由村民捐款近万元筹建而成。除了文化广场,这里还建有文化室、休闲凉亭、原生态公园、村道路灯等设备设施。文化广场上,石台、石椅、木椅、乒乓球台、篮球场、新式公厕、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村中的老人在广场上悠闲地聊天、锻炼身体。
今年我曾4次走进石埗村,在一次次走访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石埗村是一条自然风光秀丽的美丽乡村,更是一条文化氛围浓厚的新农村。
陈文忠
元州岭村
画风悠悠
文化名村
近日,我独自走在响水河堤的村道上,沿途的古船木桩头和网索组成的护栏,为这条乡村道路增添了几分文艺气息。乡道左侧是淙淙流淌的响水河,绿水悠悠,偶有鹭鸟飞过,扎进河边的红树林里。其右侧是稻浪千重、绿草包裹的田埂,金黄的稻田被分割成小块,远远望去黄绿相间、阡陌分明,宛如大自然的调色板。村道蜿蜒,置身其中举目四望,只见远山青翠连绵,眼前稻浪滚滚,俨然一幅至美的乡村画卷。
在村道入口处,立着一个3米多高的牌楼,上面是著名画家林德宏老先生所写的“元州岭”三个大字。作为阳西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核心村之一,元州岭村里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该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而文化建村,也成为新时代元州岭村的一张崭新名片。
该村是阳西籍著名书画家林德宏的家乡。林德宏,曾任昆明市美术家协会及书法家协会主席,人称诗书画三绝。其版画作品《老来俏》斩获“鲁迅版画奖”,《江水流不尽》《草原初醒》等作品曾在东欧国家展出。
村里新建的林德宏艺术馆总投资多万元,现已交付使用并对村民开放。作为从村里走出去的著名画家,林德宏主动捐赠0多幅画作,用于艺术馆展览。在艺术馆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慢慢地喜欢上画画。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中,该村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振兴道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感受乡村艺术魅力。如今,村里除了经营现代生态农业外,村民还计划在农田里种植油菜花等观光花卉,发展观光农业,进一步丰富多元化产业发展。
走在村子里,村中农舍干净整洁,巷道虽小但条条笔直。民房大多数是温馨舒适的小洋楼,院子和房前屋后的菜园都用篱笆围了起来,美观雅致又简朴实用。除此之外,污水处理、卫厕改造、路灯设置等硬件设施在逐步完善,村民公园的建设也已拉开序幕。
行走于村中各处,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后山挡土墙上的《江南春晓》、大路旁边农舍墙壁上的《鹅凰远眺》《大树岛》《大水牛》《孝心可嘉》……这些精美的画作不但美化了村容,还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的元州岭村,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沉醉。冯家庆
深水村
村民齐心
乡村蝶变
在距离溪头镇政府3.2公里处,有一条美丽的小村落——深水村。
与绝大多数农村一样,深水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这条村子没有悠久的建村历史,没有著名的文化遗迹,村人的祖上并不显赫。但就是这样一条村子,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建成了美丽乡村示范村,是织篢至溪头乡村风貌带的重要一环,成为了“本村人骄傲,外村人羡慕”的景观化新农村典范。
深水村坐落在丘陵地带,村庄四周是坡地与稻田,南面则是米高的冈岭。清末建村,其时村前为大海,每逢涨潮海水就会流进村中,因而取名为深水村。直到后来,海边建起基围,村民们才彻底告别海水漫灌之苦,只是这村名保留了下来。
在建设美丽新农村之前,这里的村容村貌并不好。据村中老人介绍,那时候深水村有一口大水塘,底部涌泉,水常年不干。受此影响,村中巷道十分潮湿,再加上家庭生活污水的排放,整条村都是湿漉漉的泥泞不堪,一年四季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水沟味。这一切的改变源于美丽乡村建设。在打造美丽深水村的行动中,村民积极配合拆除破旧、违建房屋,自觉为村道和公共设施建设让出土地,主动完善村里公共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村供水和农村“厕所革命”等工作。并为村场建设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村民们的努力下深水村发生大变化,从一个破旧村庄变成了整洁干净的示范村。
如今走进深水村,村道已经全部实现硬底化,两边全部装上了路灯;村中建有污水处理池,修建了下水管道3多米;新建了垃圾收集屋,配备了保洁员,垃圾定点投放,日产日清。值得一提的是,村中以前的臭水塘现已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宽敞大气的乡村广场,广场上还建起了灯光喷泉。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更甜了!冯家庆
本版统筹:张文秀张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