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光蔚用土壤改良成果富裕一方百姓全国人

北京荨麻疹医院电话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4/8590092.html

核心提示

她与土地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人们说她是土壤的医生、大地的女儿;她在履职的七个年头里不断把农民的声音带到大会堂,用实际行动保护耕地质量。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三十多年来,秦光蔚一直扎根在苏北大地,用智慧和热情深耕脚下的沃土,也把土壤改良的成果装进了农民的口袋。

一走进田地里,踩上松软的土壤,秦光蔚就像回到了最亲切最舒适的地方,整个人不自觉地微笑起来。“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一切的基础,它不会说话,但是它有灵性、有奥妙。只有脚踏在土地上的时候,我心里才最感到踏实。”

秋冬之交,盐城的天气已经带了几分凉意,但广阔的稻田里,农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抢收水稻。稻谷满仓鱼儿肥,又是一个金灿灿的丰收季。秦光蔚拾起一穗稻谷,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今年的水稻收成好,等完成了这一轮颗粒归仓,11月底前就能种上冬小麦。

秦光蔚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但更多时候,人们说她是大地的女儿、土壤的医生、农民的知音。从年毕业至今,秦光蔚一直扎根在这里,用智慧和热情深耕脚下的沃土,也把土壤改良的成果装进了当地农民的口袋。

△全国人大代表秦光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秦光蔚供图)

自行车后座上种下的种子

秦光蔚是上海人,但没在上海长大。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毕业于南通农校,他们毕业那年,苏北地区需要农业人才支援建设,于是她父亲响应号召带着家人去了盐城,后被调到响水县工作。

作为农技人员,秦光蔚的父亲踩一辆自行车,穿一件老式中山装,天天往农村跑。年幼的秦光蔚就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跟着父亲下农田。田地间颠簸穿行的自行车,丰收季节黄灿灿的麦浪,笑着和她打招呼的庄稼人,这些是秦光蔚童年最熟悉的场景。

“我父亲虽然不会讲当地方言,说的是上海话,但当地的农民们都很喜欢他,见到他都迎过来打招呼,中午家家户户都热情地喊我们去家里吃饭。”秦光蔚回忆说,那时候的父亲就是植物全科医生,谁家的苗出了问题都需要找他。父亲一直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如果遇到难题,就记下来回家看书学习,再回来帮农民们解决。

因为早期在田间灭蝗,接触了大量农药,秦光蔚的父亲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了照顾母亲和弟弟们,秦光蔚去纺织厂工作补贴家用,但她的心里始终惦记着童年的那段经历,惦记着父亲这一生的坚持。所以,在工作之余秦光蔚一直坚持学习,终于在年考上了盐城农校。

“我一直记得小时候他对我说的话‘最质朴的是农民,最辛苦的也是农民’,我想以后我的工作也要和农民们在一起,在我最熟悉的农田里。”就这样,秦光蔚延续了父亲从前走过的路,并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把这条路越走越宽。

“这是敬业也是责任”

年,秦光蔚从盐城农校毕业,进入江苏省盐城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工作。顾名思义,指导站是帮助农民处理土壤、肥料等农业相关问题的地方,站里人都戏称自己是“地下工作者”。从参加工作开始,秦光蔚就常常跟着老师们下田,在一次次实地作业里越来越了解土地,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有一次下午5点,站里接到电话,有个村子的苗情不好,施了肥水稻苗却长不出来,农民们都特别着急。站里的钱大刚老师当时就喊上我,找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往村里去。”秦光蔚告诉记者,因为路不好走,拖拉机开到一半只能下车步行,钱老师当时快六十岁了,走起路来却一点也看不出辛苦,带着她在凌晨1点多到达了村里,完成土壤调查取样以后,又急着赶回站里做分析。

那天的秦光蔚跟在钱大刚老师身后,穿过一片片农田,从深深的夜色里一路走到晨光熹微,走到太阳升了起来,隔着村里的小路,看到有农民已经开始下地干活了。“当时农村生活苦,很多农户家里几个孩子合穿一件衣服,他们早出晚归劳作,生活温饱全都指望地里的粮食,所以钱老师身体力行地教会我,田地里的事不能有一点耽误,这不仅是敬业,也是责任。”

这些年里,秦光蔚实打实用两条腿在土地上蹚出了经验、学到了技术。天天与农民们打交道的她也一直在认真考虑,应该如何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土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真正改善乡亲们的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秦光蔚在农田里与农民们交流育苗问题。(秦光蔚供图)

“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质量”

盐城依海而生,土壤含盐量高,土地肥力较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水稻、小麦的亩产量都只有-斤。

为了改善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秦光蔚和她的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把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土壤改良。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方案——通过深挖沟、综合运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方法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升土壤有机质。他们还以综合地力培肥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肥适用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切实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改善方案确定后,如何研以致用,让老百姓知晓、理解、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怎么把新技术、新方法落实到田地里?意识到传统的技术公示、组织上课等方法在农村推广效果不够好,秦光蔚就带着同事们走村串户,坐在田间地头跟农民们交流。

为了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她还专门在村子里设立了一片试验田,面对面讲给老百姓听,做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农民是最质朴、最真诚的,我跟他们一起劳作,一起收获,他们愿意接受我们,我也感到特别幸福。”

“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土壤改良史”,秦光蔚说,“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就要做到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质量,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了解,经过土壤改良,目前盐城市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水稻亩产可达1斤,小麦亩产可达斤。很多种植户在秦光蔚的指导下进一步优化肥料使用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种植收入显著提升,实现了脱贫致富。

此外,面对盐城每年淤积滩涂的情况,秦光蔚还带领团队在沿海滩涂种植这一领域不断钻研。目前,蓖麻、海蓬子、菊芋、海滨锦葵等耐盐作物栽培已经成功,盐土农业的发展正在给昔日无人问津的荒滩带来致富新契机。

“尽到代表的责任,为农民说话”

年,秦光蔚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提交的第一份建议就是“关于尽快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建议”,提出“耕地保护,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看到第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增加了“提高耕地质量”的新要求,秦光蔚特别高兴。“我是农业领域的代表,知道农民非常关心粮食的产量,只有耕地质量上去了,粮食产量才是真正有了保障。”

履职七年间,秦光蔚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