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特里克中国农业充满魅力人民资讯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五六月份,麦黄杏熟,苏北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江苏盐城响水县大有镇的人们发现,黄海农场又来了一位个子高挑的外国青年专家。人们常常看到,他走进麦田里检测麦苗长势,他蹲在地上观察土壤状况,他抱着采集来的样品匆匆奔走在田埂上。

图右为帕特里克

这位外国青年就是4月从德国入境中国,作为德方青年专家引进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项目的帕特里克(PatrickPaziener)。经过近一个月的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后,5月,他正式入驻示范园开展工作。

“大有镇很漂亮,食物很美味,工作也很愉快。”帕特里克表示,融入当地的生活对他来说似乎毫不费力。每天除了跟团队伙伴一起开展试验示范,他还时不时地前往别的农场学习和观察,跟附近的农户通过翻译交流,“我的中文还在学习中,但是周围人都对我非常热情友好。”

帕特里克与中国农业的缘分开始于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交流。年,他作为项目学员,首次来到中国,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地的农业企业、农场和研究院考察学习,并在新希望北京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实习了一段时间。他对中国农业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中国之前,我已经去考察过澳大利亚、意大利农业了。跟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次中国行,考察调研的其中一站就是黄海农场。彼时,德国特派专家亚历克斯·菲格罗亚(AlexFigueroa)刚刚开始他在示范园的工作,正是他和中国团队,一起接待了帕特里克和他的同学。中德两国团队为他们展示了中德农业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成果。“将德国的技术和设备运用到中国的田地里,让农业更加高效、可持续,这样的工作有挑战性又很有意义。”

短期的交流培训结束后,帕特里克回到德国一边继续攻读自己的硕士学位,一边在学校里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还经常去德国的农场去实习。因为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中国农业,他申请到了中国的政府奖学金,准备去浙江大学学习。可惜受疫情影响,那次的学习计划并没有如愿成行。

因此,当他得知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需要一名助理专家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选拔机构——AFC股份有限公司,德方指定的项目合作方之一,提出了申请。经过了选拔机构、德国政府和工作团队的三轮面试,帕特里克成功入选,终于有机会再次回到中国。

“很激动也觉得很幸运能来中国工作。我想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跟中国的农业从业者进行深度交流。”帕特里克说,中国农业充满差异性,大农场和小农户并存,不同地方的农业各有侧重,令他着迷。申请到这份工作之后,他将有一年的时间呆在中国,“我在示范园的工作目标是推动高效用肥和减量用药,通过德中技术融合,找到更可持续的作物生产模式。”

再次回到黄海农场,帕特里克发现,之所以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支亲密合作的团队。“团队里的人工作认真努力,相互之间能够积极沟通交流。”帕特里克说,在来中国之前,他在柏林每周上四小时的汉语课,持续学习了一年,“虽然能说得还不多,但有时候能听懂简短的句子了。”

团队里的人对帕特里克的评价很高,称赞他“又聪明又好学,为人和善,富有团队精神。”

帕特里克非常看重跟中国同行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年参加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交流项目时认识的中国青年朋友,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这个交换项目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跟不少中国农业青年变成了朋友,能够直接对话和交流。”帕特里克说,项目结束后,他还应中国青年农人邀请,前往广东广西考察了当地的化肥生产厂和部分农场。“无论在德国还是在中国,我和中国朋友们都经常就一些观点和知识进行分享,包括技术、设备、种植、育种之类的话题等。还有一个大家都非常重视的领域,那就是如何能够可持续地生产农产品,让后来人能够像我们现在一样,享受着丰富的食品和农产品。”

这几天,正是黄海农场的麦收时节。大片大片的金色麦田连缀成海,德国进口的联合收割机低鸣快进,饱满紧实的麦子颗粒归仓……这样的丰收景象,帕特里克在德国也看过无数遍,却仍然觉得美不胜收。不同的是,今年的他,目睹中国的麦收盛况,心了除了喜悦还有赞叹。“这周收了麦子,下周就要为种水稻而整地。在德国,我们没有这样的种植方式。中国农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农业智慧也值得德方学习。”

“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去浙江大学读个博士或者作为学者在那里工作。”帕特里克说,当下,他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示范园项目的圆满收官做一份自己的贡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吕珂昕

本文来源:中国农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102.html